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于2024年度第一批团员发...
省直机关优秀共青团员拟推荐公示
安徽省“‘十佳’‘百优’大学...
关于2023年度第二批团员发...
关于2023年度第一批团员发...
合肥通用职业技术学院参加安徽...
合肥通用职业技术学院第十八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习思考

以科学态度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浏览次数:233   来源:人民网   发布人:tw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19日  【字号

    以科学的态度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前提。以僵化教条的态度对待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屡遭挫折的关键因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不断深化“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过程中,党领导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十八大报告回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历程,阐述了新时期我们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态度。

   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近代以来,为拯救积贫积弱、饱受列强欺辱的旧中国,无数仁人志士披肝沥胆,致力于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只有当中国共产党接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后,中国革命的面貌才焕然一新。经过不懈奋斗和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建国后,中国共产党科学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及发展趋势,创造性的开拓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明确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1956年中共八大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多年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历程,为我们逐步掌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深刻教训,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奠定了基础。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领导党和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实践,走出了一条落后国家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对苏东剧变和国内政治风波的严峻形势,江泽民坚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有力的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深刻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中国的阶段性特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阶段,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1840年以来一百七十余年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不懈追求雄辩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911年以来一百年中国现代化之路的艰难跋涉雄辩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开辟成功之路;1949年以来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艰辛探索雄辩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完成实现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倍加珍惜这条来之不易的发展道路,始终坚持这条道路、这个理论、这种制度;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造性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自信即自己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水平、前景等,是一种美好的工作生活态度,给人以信心和快乐,有助于工作的顺利完成和事业的成功。真正的自信不是脱离实际、夜郎自大、目空一切、沾沾自喜的盲目自信,也不是固步自封,僵化封闭、一叶障目、坐井观天的狭隘自信。真正的自信,来自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来自对事物发展前景的科学规划、预测和长时期实践检验及证明。

我们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形结合的产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认识。中国共产党能够在新时期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因为我们科学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把握了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科学总结了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基本经验,科学认识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和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我们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还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科学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证明,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我们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用先进的发展理念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充分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保障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稳定有序发展;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全球经济的两大主要发动机之一,不仅极大的造福于中国人民,而且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当今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已经突出显示出其优越性,中国已经站到全球化的潮头,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奇迹的热议证明了中国已初步探索出一条经济文化落后大国通过自身努力实现现代化的和平发展道路。我们有资格有理由有底气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坚持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和谐发展,一定能成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使命。

   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和使命意识。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1] (P16)新世纪新阶段,一方面,30多年的改革发展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继续发展的丰富经验和物质基础;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的竞争仍是以科技为先导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合作共赢成为共识,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大于挑战,合作大于分歧。另一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到,随着中国的崛起,各种风险和挑战也纷至沓来,“成长的烦恼”日益加剧。就国内来说,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的摆在全党面前。”[1] (P49) 我们还面临着能否顺利通过中等收入陷阱,能否有效重新激发人民群众改革热情,能否打破固有利益格局,推进增量改革,调整利益预期,推动存量利益的优化等挑战;国际上,我们面临着美国战略东移的挑战,中国周边矛盾和冲突激化的挑战,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挑战等。为此,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优良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保持清醒头脑,充分认识到我们前进道路上的风险和困难,脚踏实地,求真务实。

    经过九十多年的奋斗和探索,我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同时又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在实践过程中还有诸多不足,体制机制性矛盾比较突出,改革到了攻坚期,进入深水区,需要在长时期的建设实践中探索解决。我们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必须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深化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要坚决摈弃忽视人民、漠视人民、为民做主的落后意识,坚持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们必须增强宗旨意识,以“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为原则,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新世纪,我们党有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我们肩负着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任;到2020年,我们要全面建成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小康社会。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打印 』※ 收藏此页 ※『 关闭
版权所有:合肥市通用职业技术学院 皖ICP备002223852号 电话:0551-5335625
皖ICP备14000465号-1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3687号